如何拍出《優美的散景》

「散景」是指照片中只有一部分對焦清晰,而其他部分則呈現模糊的狀態,可以突出主體,營造具藝術感的畫面,引導觀眾將注意力放在主體上。要拍出優美的散景,很多人想到用大光圈鏡頭,沒錯,光圈越大,景深越淺。但其實光圈只是控制景深的因素之一,要不然很多F/1.8 大光圈的手機拍出來的散景都不及 F/5.6 光圈鏡頭拍的散景好。

要拍到夢幻的散景,不一定需要使用昂貴的鏡頭!只要做到以下四個條件就可以:

1. 較大的光圈
用較大的光圈拍攝、景深越淺的時候,我們可以得到的散景也就越多越明顯,用大光圈 (如 35-150mm F/2-2.8 ) 拍攝的散景會比較矇矓,而光圈越小、景深越深時,則散景較少及不明顯,所以淺景深和散景其實是一樣的概念。而散景的形狀是由光圈的形狀來控制的,所以若要出現圓形的散景的話,要挑圓形光圈葉的鏡頭。

2. 較長的焦距
使用長焦距鏡頭可以得到較強散景效果,因為長焦距鏡頭能營造出更淺的景深,使背景更模糊,從而突出主體,得到優美的散景。要拍出好看的散景,建議最少要用50mm或以上,因為長焦距會把主體與背景的距離壓縮,使到背景變得更模糊而主體更突出;有時候使用長焦距 (200mm以上) 甚至是50-300mm F4.5-6.3的一類鏡頭 ) 拍攝主體特寫,即使在F/6.3光圈下也能拍出好看的散景。

3. 靠近主體拍攝
主體與相機的距離對散景有很大的影響。在拍攝時越靠近主體,鏡頭只對焦於主體,令到背景越模糊,照片呈現柔和的印象。特別是在近拍時,背景大幅模糊,使主體更突出,為畫面增添層次感;相反相機離主體越遠,背景散景效果則較弱。

4. 增加主體與背景的距離
相機、主體和背景之間的距離會顯著影響散景。通過將拍攝對象定位在離相機更近、離背景更遠的地方,可以增強散景效果,創建更明顯的分離效果。

只要做到以上四個條件,製造出散景並非難事,難就難在何時需要使用散景。例如在拍攝旅遊風景相時,很多時都不會用淺散景效果,因為風景相往往需要景物清晰,過度追求散景效果而將風景中的細節模糊化,結果別人看不清楚你在那裡拍攝?但若需要利用散景 (淺景深)把不想收納的事物模糊化,襯托出主體,便可以利用散景來拍攝了!

「恆定光圈」變焦鏡頭
很多新手用變焦鏡拍攝淺景深時也發覺散景不理想,其實是因為使用了「非恆定光圈」的變焦鏡頭,非恆定光圈變焦鏡的「最大的光圈值」會按焦距的長短來改變,例如鏡頭標示的是 28-200 F/2.8-5.6,代表於28mm端「最大的光圈值」為F/2.8,而在200mm時「最大的光圈值」只為F/5.6,因此使用的焦距越長,光圈便越小。如果想在最遠焦距都可以維持在最大光圈值,便需要選擇「恆定光圈」的變焦鏡頭 (例如 28-75mm F/2.8) 。

感光元件的影響
大感光元件,相對於小感光元件,能捕捉更多光線,提升畫質,且更容易營造出淺景深效果,因此全片幅 (Full-frame) 的相機比 APS-C /M43 的相機更易令背景變矇!

產品名稱 | Tamron 90mm F/2.8 Di III MACRO VXD 微距鏡 (型號:F072) |
![]() |
|

文章撰寫 : Calvin Ng